脑子里有「斗争思维」,总想着挑刺儿的人,无一例外都是 sb。我写微博 12 年,写公众号也快 10 年了,我遇到过很多人,上来怒喷一大堆。他们往往会揪住内容里的某个点,连篇累牍的发表负面言论。这个时候你暂时无法判断他的水平,但如果你要问他,那你认为该怎么解决呢,有没有建设性意见。他就开始迟疑回答问题,搪塞自己「食客不必懂做饭」,要么就是就说一些很拙劣的建议。我见过一个最离谱的读者,他说自己每年读 500 本书,学贯中西、贯通古今。在他看来,孔子是渣渣,黑格尔言过其实,鲁迅文笔太差,千年以来的大师,值得他赞赏的不超过10个……我说你既然这么说,那你的成就是什么呢?你能不能体系化地,讲讲这些大师的弊病呢?那个兄弟先指责我思想浅薄,也是被洗脑了,然后就退群了。不管再大的大师,你要想找到几个破绽,寻到几个自己不满意的点,然后发起攻击,并不是一件难事。但如果想要系统性的建立思想体系,建设性的解决问题,那需要考虑的问题可就多了去了,你得有十倍深的学养,你得有科学的研究方法,你得解决 100 个问题,才能有一点点进步。这些年我就开始避免这种杠精思维,转而用建设性的思路去学习。看到一部作品,重要的不是纠结,哪些让我不认同,而是找那些能给我带来启发的东西。有意识的搭建自己的体系,打造知识库,把自己学到的东西,悟出来的经验,看到的素材,按照主题、时间,有意识地整理起来。看到一个问题,不是简单地评论利弊,而是尽可能跨学科思考,在大脑知识库里寻找相关的法律、心理、传播的知识解答,看自己有没有权威知识做背书,尽可能形成多面向的结论,而不是技止于此。跟某博主意见不一,那也没必要上去批判拉黑,怼一句「看个开头就不想看了」,甚至有时候我发现,我跟别人思维不同路,可能是我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,而不是人家不够强。遇到杠精型选手,尽可能不去纠缠(但这一点做的不太好,经常忍不住回怼)。因为这些人的目的,就不是求知,而是为了发泄情绪,回怼他们不仅无法辨明道理,还让他们借机发挥了情绪。人生的精力何其有限,与其花在无意义的杠精 battle 上,倒不如花在有意义地系统搭建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