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击的阿秀
订阅
与优秀的人一同成长,做牛逼闪闪的职场青年!
进击的阿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关注该公众号

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

^__^ 9 / 12
每次我在分享,怎么工作、副业、学习时,就会有一些留言:你知道我每天多累么,还让我努力做副业赚钱?我每天回家都晚八点了,在学习 4 小时,第二天怎么上班?我现在本职工作都团团转,怎么做副业和学习,站着说话不腰疼?其实低能量状态下的人,更需要做一些副业,来对冲本职工作的压力。因为如果你,一直在这种能量低、回报少、内卷高的状态中生活,你就会变成人形电池,等哪天电量用光了,你也就干不动了,但是回头一看也没有积累下什么东西。我建议这一类的朋友,可以尝试一下「低能耗启动」,也就是尽可能「用最少的能量做精品」,而不是「拼命卷做数量」。比如我之前孵化了一个小 red 书账号,那个姑娘就想要卷数量,她说先日更 100 条试试水。我说这个策略不适合你,你还有其他工作,又是内容新手,每天都发就意味着,每天都很累,但是质量不佳。除非你能保证质量,否则这种卷数量的行为,并没有什么价值。做自媒体,一条精品内容带来的回报,顶得上 100 条及格内容带来的回报。这个女生一开始不信邪,坚持日更了一个月,发现自己更累但是数据很差,就绷不住了。她开始回头尝试,我跟她说的策略,一周就出两条精致一点的图文,没出一个月就有了爆款,涨了 2000 粉丝,接了一条咨询+一条商单。当一个人拿到了成绩,他就会更加的自信,那这时候再同步尝试提升数量和质量,成功概率就会更大。反而是那些,还没摸到一点确定性,就开始大干快上的人,最容易失败。那是不是说,我们要尽可能的缩减数量,去卷质量呢?这就是我要说的,低能耗启动的另一个侧面,也不能过度卷工作量,要在数量和质量中间取得平衡。就像之前有个做 B 站的朋友,过来咨询我,说他最近在做那种 ,20 小时讲完一本书的长视频,但数据和涨粉不理想。我说这种形式的存在,当然有自己的理由,但是你一上来投入这么大,花费一个月做一个视频,如果失败了那就造成了巨大的机会风险,你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。如果说成功概率是 1%,那理论上你起码得做出 100 个视频,才能成功一次,但是你在质量上过度内卷,10 年才能出 100 个视频,才能有一个爆,成功概率被大幅度降低了。那就远不如,一周两期,一年 100 期,可能一年就最少出一条爆款。在低能耗的情况下,快速试错,尽可能保持饱满的状态,坚持足够长的时间,就更容易拿到结果。
^__^ 9 / 11
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,自己的脑子不好,都是「吃」出来的。这里的「吃」,吃的不是食物,而是你喂养给大脑的精神食粮。大脑其实一直在被训练,你每天喂给他无用、低智、懈怠的信息,它会发现自己完全不需要太努力,就可以应对你的生活压力了。但是如果你每天喂给它的信息,是烧脑的,需要大量思考的,他就会调整自己的能力,来适应复杂的一天。艰难的信息环境,最开始可能会让它宕机,但同样也会让它快速成长起来。 每天都在看无脑信息的人,久而久之就开始反科学、反理性,因为他的大脑只能接受这种信息。但是如果一个人,每天都在学习有难度的知识,相信科学、懂得研究方法,接近有知识含量的内容,那这个人无形之中也会变得「有脑子」。比如有博主就说,以前他看国际政治,整天就是在分辨「谁好谁坏」,做这种简单选择题,但是当他读完了几遍 32 卷本的《资治通鉴》,他突然对国际政治门清了,发现原来政治比他想象的复杂,但是了解了那套模式之后,看得更清了。这就是你的大脑,被很难的知识,集中洗礼了一长段时间,你的思维结构,发生了显著变化。甚至不光是你的知识结构,就连你的行为体系,都是因为对大脑的放纵,产生了改变。有一本研究脑科学的书《饥饿的大脑》,就说过人的整个思维模式,都是被塑造出来的。就拿一些抽烟的人来说,烟瘾不仅仅是产生于,香烟里含有的上瘾性物质,也是因为「每次你想抽,就能抽到」。上瘾物质,抽烟快感,想抽就有,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上瘾症状。反过来说,如果你特别渴望一种东西,但是总也得不到,就很可能会戒断这种「瘾」。因为大脑很渴望,但久久得不到,就逐渐忘记了这种上瘾物质。所以要升级自己的大脑,你就必须做到:首先,远离无脑、无科学依据、一看就很简单的信息,每天都享受这种简单信息,你的大脑就越来越不爱思考。其次,学点有难度、有价值、时间跨度长的知识,你会发现这个过程非常痛苦,但这种痛苦就是要把坚持不下来的人筛掉。过得去世界就是你的,过不去就只能老老实实趴着。第三,有时候要适度的「跟自己做对」,有时候特别想吃零食、吃外卖、想放纵,你可以故意选择这次不做,拖上个三天、五天、七天。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,你对这些不健康、无价值的东西,不是那么上瘾了,你的行为体系就有可能会被重构。
^__^ 9 / 10
刚才在跟北京的朋友聊,聊到他读 7 年级的儿子,最近在跟外教,一对一练口语。我在那感叹,人和人的竞争从很早就开始了,我们县城这么大的孩子,大概率还只会专注提升「考试」,而不会太考虑口语。基本是学校安排什么,孩子就学习什么。想起了有次我回山东,我表妹问我两个问题,我当时上一年级的外甥:一是应不应该报辅导班,他们同学很多都在学篮球、足球、乒乓球,但她认为没大用,反而增加了孩子的负担。二是应不应该开始学英语,按照他们学校的规划,直到三年级才会开始学。但是我表妹觉得,她当年就是学晚了,直到初二才开始学,导致完全跟不上,高考才考了七十多分。我说当然应该啊,篮球足球这些都可以当爱好,如果家长完全教不了,小学还是应该开始上一点辅导班的,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全程投入,知道孩子哪里有薄弱点,有针对性得帮他强化,千万不能觉得上了辅导班,就万事大吉了。另外,应以要尽量早学,虽然现在不学英语的呼声很高,但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,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学的。一方面能够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,另一方面也让你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。多学一门语言,倒不是说单看成绩,而是在为他丰富未来的可能性。旁边有亲戚心疼孩子,觉得孩子太小了,现在学英语未免太早了,到时候跟着学校一起呗,现在不都反内卷嘛。我说不能这样想,很多北京孩子从很小就开始卷了,你未来就是跟这些人竞争,更何况早学早受益,读书虽苦但又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,当然要早早布局。我还记得我在北大读研究生时,听我们有个老师分享,他的孩子一直在上国际幼儿园,有次全程英语演讲竞选班长,而且是即兴的演讲,讲他的可合作性、团队理念,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我当时就想,如果同龄同台,跟这样的孩子竞争,我怕是会输得很惨。未来要跟这些卷王竞争,确实如果你不一起卷,那就很容易被甩下去。还有人说,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,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,所以不必大学特学英语了。我觉得这种观点简直太蠢,中国发展好,确实应该让大家更重视语文,但不成为取消英语学习的条件,因为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中国,中国也需要继续跟其他国家交流沟通往来。有的人说,英语有用但也应该从必要科目,减为选择性科目。我对这一点不置可否,但是我知道依然会有很多家长,会继续选择重投入,孩子还是会非常受益的。
^__^ 9 / 09
脑子里有「斗争思维」,总想着挑刺儿的人,无一例外都是 sb。我写微博 12 年,写公众号也快 10 年了,我遇到过很多人,上来怒喷一大堆。他们往往会揪住内容里的某个点,连篇累牍的发表负面言论。这个时候你暂时无法判断他的水平,但如果你要问他,那你认为该怎么解决呢,有没有建设性意见。他就开始迟疑回答问题,搪塞自己「食客不必懂做饭」,要么就是就说一些很拙劣的建议。我见过一个最离谱的读者,他说自己每年读 500 本书,学贯中西、贯通古今。在他看来,孔子是渣渣,黑格尔言过其实,鲁迅文笔太差,千年以来的大师,值得他赞赏的不超过10个……我说你既然这么说,那你的成就是什么呢?你能不能体系化地,讲讲这些大师的弊病呢?那个兄弟先指责我思想浅薄,也是被洗脑了,然后就退群了。不管再大的大师,你要想找到几个破绽,寻到几个自己不满意的点,然后发起攻击,并不是一件难事。但如果想要系统性的建立思想体系,建设性的解决问题,那需要考虑的问题可就多了去了,你得有十倍深的学养,你得有科学的研究方法,你得解决 100 个问题,才能有一点点进步。这些年我就开始避免这种杠精思维,转而用建设性的思路去学习。看到一部作品,重要的不是纠结,哪些让我不认同,而是找那些能给我带来启发的东西。有意识的搭建自己的体系,打造知识库,把自己学到的东西,悟出来的经验,看到的素材,按照主题、时间,有意识地整理起来。看到一个问题,不是简单地评论利弊,而是尽可能跨学科思考,在大脑知识库里寻找相关的法律、心理、传播的知识解答,看自己有没有权威知识做背书,尽可能形成多面向的结论,而不是技止于此。跟某博主意见不一,那也没必要上去批判拉黑,怼一句「看个开头就不想看了」,甚至有时候我发现,我跟别人思维不同路,可能是我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,而不是人家不够强。遇到杠精型选手,尽可能不去纠缠(但这一点做的不太好,经常忍不住回怼)。因为这些人的目的,就不是求知,而是为了发泄情绪,回怼他们不仅无法辨明道理,还让他们借机发挥了情绪。人生的精力何其有限,与其花在无意义的杠精 battle 上,倒不如花在有意义地系统搭建上。
^__^ 9 / 05
佛祖说过,天上地下,唯我独尊。这种「尊」,不是你比别人优越,也不是你要霸凌别人,而是你真诚地珍视自己。对于我们普通来说,这就是力量之基。就是你得从心底里觉得,你是真的很优秀,你前途无量,你值得更好的人生。这种对自己的高评价,就来自于你自己,你不需要别人的承认,也不拘泥于当下的困境,更不会就此认输。而是对未来,保持着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。但是大家要注意这几点:首先,相信自己,也敬畏高手。无条件的坚信未来,不是盲目自大,进而变成故步自封。普信这个词难听,但却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,吃啥啥不剩,干啥啥不行,但是对自己信心爆棚。我有个朋友,前几天发了一条博文,说自己炒股指,四天赔了 300 万,有点郁闷。有个喷子上来就说,感觉你这个人,干啥啥不成。这就是典型的普信,人家四天亏 300 万,前提还是有钱,一周的账户波动,可能顶得上喷子一辈子赚的钱了。相信自己,是一种乐观,但是看谁都不如自己,那就变成愚蠢了。其次,相信自己,也踏实干活。很多人的问题,就在于眼高手低,这也不屑于干,那也瞧不起,每天生活在自己营造出来的虚幻梦境里。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,因此在人生选择上,是选大不选小,怎么省事儿怎么来,总是幻想抄近道。但是真正的高手,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,什么苦都能吃,只要对事业有利;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塌下身子,只要能解决问题;做事少讲面子,多讲得失利弊。第三,相信自己,也顺应现实。老子说「绝学无忧」,庄子说「弃智绝学」,不是说让大家停止学习,而是放下心智对自性的控制,顺应天地潮流,与大道同行,而不是一直强调「我」的想法,去对抗时代潮流。有很多自信的人,很容易发展出,一套自洽的理论,来催眠和麻醉自己。时代的任何变化,在他们眼里都是假象,都是虚妄,都不值得跟随。最后在现实洪流冲击下,他们被拍得粉身碎骨。就像我在 dy 上关注过的一个博主,以前在炒房上赚过钱,于是每天都在宣传「房地产是经济基石,国家不会放手不管」,还在全国各地买了十几套房……我看他的视频,现在比两年前,看起来老了十几岁,不知道要扛到什么时候。顺便插播条广告,我的写作打卡营上线啦,缴纳 365 元押金,一年内累计打卡 100 天,每天写作 200 字,即可全额退款。想要倒逼自己写作的朋友可以来,有意向的加助理微信:axiuzhuli
^__^ 9 / 04
西蒙学习法说,正常智力的人,在六个月内保持专注,每周坚持学习40个小时,他几乎可以驾驭任何一门学问。很多同学觉得,这可太荒诞了,怎么可能。我倒觉得这还挺合理,因为我差不多就是用了7个月左右,考研上北大的。这有几个前提:一是智力正常。这不是贬低谁,而是说你要学的东西,跟你的智力、学识匹配。假如你初中都没毕业,非要研究量子力学,那是自己找不痛快。同样,有很多同学说看书看不进去,我说你过去十年一本书没读过,现在猛地上难度当然不行。要么选相对简单的任务,要么是降低任务量,比如再难的书,一天读一页,总可以读懂了。二是六个月内,保持专注。很多人可能会说,我高中学了三年,成绩为啥不是很好?原因就在于不够「专注」,三不五时的聊聊天,每个月休几天假期打游戏,在谈个恋爱……这些都是不专注的表现,让你在短时间内,很难有所成就。我高中时成绩很差,数学最差27分,英语经常90来分,但我用了差不多一年,高考时数学146分,英语143分。秘诀就在于极致专注,课间几乎不休息,压缩三餐午休时间,很少闲聊,放假也只会做题读书。因为我算过,在保证睡眠的情况下,就算只压缩课间休息,一天也能节省2小时,一年就是700多个小时,按照一天学10小时算,就多出来70天。不到到一年,我就从一个全班倒数,只能考大专的学生,成为了全班第一,考进了985。第三,是在一门知识上,投入足够多时间。有人可能会发问,那我高中天天学,怎么没见成绩提高呢?一个很可能的原因,就是你在一门学科上,投入的时间不够多。西蒙学习法说,在一门课程上,一周投入40小时,但如果科目很多,那就更容易分散,效果就更差。但是这可以通过,拉长总学习时间,来保证质量。比如按照西蒙学习法,你要六个月投入共计960个小时,你可以拉长到一年960小时。很多人对学习,有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感,总想着学个三天五天,每天搞上两小时就大蜕变,那简直是痴人说梦。总的来说,选择适合学习的技能、科目,投入足够多的时间,期间保持高度专注,你几乎可以驾驭任何知识。顺便插播一条广告,我的《52节人性大课》上线了,讲透人的本能、认知模式、心理机制,现在早鸟价仅需365元,10月1日涨价到699元,后续每年都会更新涨价,购买一次后续均免费学习,购买请加微信:axiuzhu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