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击的阿秀
订阅
与优秀的人一同成长,做牛逼闪闪的职场青年!
进击的阿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关注该公众号

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

^__^ 8 / 02
网上有个帖子,有个中产家庭的妈妈,在商场看到一个外卖员,边弹大厅里的公共钢琴,边等下一轮接单。这个妈妈说自己瞬间被击中了,自己的孩子也在学钢琴,她本来期待自己的孩子,未来能够通过钢琴出人头地,最起码也是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,在人堆里能够鹤立鸡群。但是她突然意识到,对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天资,其实两种诉求,都根本无法实现。对于有钱的家庭,孩子学这个可能确实是锦上添花,但是对于自己这种普通家庭,学钢琴、学画画、学围棋,不能说是不好,但最终其实也就是消磨一下时光,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当韭菜而已。当然我也觉得,孩子能有个爱好是很不错,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,根本就不爱这些东西,只是被父母的妄念驱动,去学了一大堆东西。最后钱也没少花,时间也没少花,打和骂也没少挨,可能确实学了一些「兴趣」,但换来的是一个完全无用技能。但注意,我不是说「琴棋书画」没用,而是说未必有你想的那么有用。很多培训机构擅长造梦,有几个孩子拿奖了,有几个孩子上名校了,家长呢又有太多妄念,觉得孩子学了这个就如何怎样了,最起码也是让他通过这件事「学会坚持」,再不济也能陶冶一下情操。但与其让他们学这些,不如早点意识到,所谓的情操、理念,都是架构在物质基础和现实生活上的。除了正常该有的娱乐之外,对于普通人来说,其实更应该学的,是一些生活常识和实用技能,以及赚钱的方法,对生活的认知。老说年轻人刚进入社会,很容易吃亏,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类似的教育和历练。比如没经历过社会实践,所以总是很幼稚;没独立摆过摊赚过钱,所以总是大手大脚;没独立生活过,所以不体恤父母的难处;不知道怎么跟更高能量的人,建立良好的关系,遇见领导老师绕着走;没有独力规划过自己的学习、作息、职业,真遇到复杂任务就容易麻爪……很多孩子其实天分不错,但是小的时候很多教育缺失了,进入社会之后只能靠自己摸索,摸索个十年八年,再踩几个不大不小的坑,真正通达人情世故了,已经四十来岁,白白错过最黄金的十来年,人生可能性被大幅度收窄了。相比之下,学那些琴棋书画类的屠龙术,就没那么重要了。
^__^ 8 / 01
你在小事上的放纵,可能会把你带入深渊。王尔德说过一个心理错误理论,大意是: 你以为在小事上让步无关紧要,待到重大时刻到来时,你就能通过强大的意志力,防止错误的发生。 现实并非如此,到了重大时刻,你会发现自己彻底丧失了意志力。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,可惜你养成的是坏习惯。 大事上的放纵不多见,小事上的放纵很常见。但事实上,生活里没有大事小事之分,所有事物都有着相同的价值。每一次让步,都可能会把你带向深渊。 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,上学时试卷发下来一对答案,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,这道题是粗心忘写了,那道题是不小心算错了……但没关系,到大考的时候我一定会小心的! 结果呢?平常怎么「粗心」,大考依然怎么「粗心」。 优秀是一种习惯,其实妥协和放纵也是一种习惯。因为这种原因把一手好牌打稀烂的人,还少么? 我招过一个很有才华的助理,原本我非常看好她的写作前途,但是我最终忍痛辞退了她,因为她的工作态度总是「有点小问题很正常」。 每个人都会犯错,区别就在于你如何看待错误,认为有错误不正常的人,犯错不是常态,认为有错误很正常的人,犯错会是常态。 所谓的自律不是具体的每天读书、跑步,而是一以贯之的标准体系,绝不容许自己和工作低于自己的标准。 我那个助理就是价值标准出了问题,总是理所当然地原谅自己,轻而易举地选择退让,你永远不知道她下次会犯什么错误。 周国平有句话说得好: 「做成大事的人,往往做小事也认真,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,往往也做不成大事。我们总是觉得小事无关紧要,其实生活没有大事小事之分,把时间拉长来看,大事小事其实都有着相同的价值。」
^__^ 7 / 31
普通人现在买房,就是一条死路。 21年我写下这个题目,无数人跑来骂我:万一以后涨了,你的读者踏空了,你担得起责任么?房子就是普通人一生的心血,不容你这样诋毁!你知道有多少人,终其一生梦想有一套房么,你其罪当诛!……四年过去了,不知道那些害怕踏空、追求梦想,骂我骂的最凶的那批人,首付亏完了没有。但也别太焦虑,因为这个月出了两个新闻,预示着这还只是个开始。 7月中旬,北京朝阳区国资委,集中抛售了360套现房,而且是13年就开始捂盘的「新房」,完全没有人使用过,价格甚至还比周围很多二手房更低,一招就把房东们的脖子掐住了。今天,李嘉诚家族开始甩卖大湾区400套房产,涉及四个项目,最低的40万一套,其中一个别墅项目,23年5月还能卖到4.4万~6.8万一平,现在已经到了1.8万~3.6万一平了,还有很多项目比市价直降20%。很多房东想卖房又扭扭捏捏,每六个月调一次价,降上两三个点。但新的局面展开了,大户们开始砸盘了。过去的三年多,还只是一个开始,因为出手的还只是这批扭捏的房东,大家都不想亏太多,就挂一个符合心理预期的次高价,偶尔有几个撑不住的、聪明的,壮士断腕大甩卖。当初我跟大家分享的那篇文章,其实还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,我判断这几年不能买房的原因,这几年都逐步凸显了。 · 人口出生率全面下降,房价铁门槛「学区」,也很可能要大调整了。18年是个拐点,现在很多幼儿园连一半人都招不满了。 · 房子本身就是严重过剩,新房市场现在开始全面卷品质,如果说高品质新房,跟老破小一个价,你会如何选择?我前段时间在杭州,我就看到批量的好房子在出租、待售,很多小区根本看不到多少人。大家都说用来投资的,那没人买怎么投资? · 有些人可能会说,不卖就永远不被割。其实你买的那一刻,就已经被割了。大家可以看看河北燕郊,因为离北京近,当年的高点4万一平,现在七八千一平,有多少人承受不住断供了。 · 经济形势啥样,很多人也都知道就不赘述了,其实单纯房价下跌还能抗,如果叠加失业、降薪,那就很难了。 · 最近几年区域经济整合的强度越来越大,各大经济区的核心城市,强省会,从地方上哐哐抽血,未来形势还真未可知。现在想要抄底,买房保值增值,追求虚幻安全感的人,全都要注意了,可能你追求的这个答案,会非常昂贵,可能是你奋斗一生的身家,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想清楚了。
^__^ 7 / 30
人要想变强,就得学会「表演」。有本很火的网文小说「诡秘之主」,他讲了一个逻辑,如果你想快速掌握一个知识,或者进入一个岗位角色,那你最好先去扮演这个角色,「假装」你已经掌握了。这个逻辑,恰恰揭示了变强的核心逻辑。你去跟别人讲课,你去网络表达,你去做题,你去「不懂装懂」,是掌握知识最快的方法之一。不要想什么「还没准备好,还没掌握透,还没练习熟」,别管那么多,先装起来,能做多少做多少,不会做也要冲一冲。在学习中掌握,跟在练习中掌握,路径和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比如我在学习中,不管是谁来问我问题,我都会非常大方地,给别人讲题。因为我发现,讲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练习,讲得多了我的知识水平就更高了,我经常讲着讲着,就受到了新启发。而且我也以优等生的标准要求自己,绝不像以前一样,什么事都是「差不多就行」,而是思考假如年级第一遇到这个问题,他会怎么做。假装自己是优等生,最后真的变成了优等生。比如我做新媒体,刚开始我做职场和个人成长,我一个刚毕业的新人懂什么啊,就是边学边分享,而不是等到我混上20年,成为职场大咖,才开始跟大家分享。每次遇到问题,我也会思考,假如是我学习的那些大佬,他们解决这个问题,会如何下手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学到的也来越多,成长的当然也就更快,我分享的东西当然也就更好。比如我做业务,逻辑也是类似的。我在刚开始孵化律师IP的时候,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,但是聊过几个律师之后,就对这个行业有一定认知了,每次都律师聊都是把在上一次,跟另一个律师聊天之中,说到的那些内容,拿来跟这些律师讲。律师一方面觉得你很专业,另一方面也会觉得你讲的行业内幕、专业知识、行业共识,都是很专业的,行外人是不可能了解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在辅助以大量摄入,反复输出练习,频繁地跟博主对谈,频繁阅读相关文案话术,不断给自己反馈,不断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直接投入实践,成长就很快乐。甚至于我们律师团队的文案,9成都是我这个门外汉写的,但是律师都不会改了,一字不动的那种。这个过程花了多久呢,也不过就是三个月,我就已经从入门到精通了。所以很多时候,不是准备好了再去做,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准备,假装已经准备的很好了,多上手,多输出,多表达,多分享,多扮演。把自己放进「高手角色」当中,搞着搞着,你就真成高手了。
^__^ 7 / 28
释永信被查,不止桃色新闻那么简单。昨天最热的新闻,就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抓,被举报与多名女子有染,甚至称其有多名私生子女,挪用寺院资产,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。释永信虽然是个大和尚,但是我一直把他看作是商人,而且是比较成功的商人。释永信1981年加入少林寺,当时少林寺还很破败,虽然是禅宗祖庭,但刚经历特殊时期的洗礼,可以说局面一落千丈,寺里一穷二白,14名僧人只能靠耕种28亩薄田为生。 1982年电影《少林寺》改变了一切,少林寺成了驰名海内外的大IP,到了1987年释永信的师傅圆寂,他开始主持少林寺工作,就一直操盘这个超级IP,直到昨天公布被查。作为商人的释永信,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,从1998年开始公司化管理,就注册了200多个商标,从功夫到佛教用品的所有品类,几乎是什么热门就做什么,电影、门票、香火、禅修、地产,直播带货,年利润十几亿,甚至想在15年打包上市。释永信的风头一时无两,不光是国内最知名的「高僧大德」,俨然成了东大佛教代言人,频频到国外进行宗教访问,还成了煊赫一时的商业领袖,在当地的势力盘根错节。净土一旦沾染红尘,就难免滋生欲望,释永信作为企业家,跟他那一代很多同龄企业家,都有类似的三个问题。第一,法治意识淡漠。他们那一代人,基本都是野蛮生长上来的,没什么法治意识,把公司当作私产,股份转移、公产私用、言行霸道、任人唯亲,几乎是常事。几乎每一个,从八九十年代成功的商人,基本都是这套路子。他们往往不认为,是时代给了自己机会,更认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时代,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神。第二,管不住裤裆。这群没规则意识的人,年入几亿几十亿,在自己的「王国」里言出法随,基本都会开始放纵欲望。前几年还有个大新闻,双汇的「太子」时年52岁的万宏建写举报信,举报自己的父亲,双汇创始人万隆,挪用公款、包养情妇。他说万隆20多年前,就已经住在小他36岁的秘书家里了。人的能量增加了,管控他们的力量又很薄弱,欲望就占领高地了。第三,生儿子。「生儿子」可能是,很多老一辈企业家的执念,一方面是欲望放纵,另一方面是财富传承机制不健全,老一代就想多生儿子接班,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。宗庆后形象这么正面的企业家,谁也没想到,身后突然冒出来这么多私生子争财产。能不能接班分财产还未可知,但是底裤被扒的一干二净,一世清名毁于一旦,倒是一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