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周六,聊个轻松的话题。最近我做了一个决定:删除 App。因为手机里有 100 多个软件,确实有点多,决定整理一遍。结果,删除了 20 多个。其中不乏以前经常用到的,举几个例子:第一,剪藏。这是一款收藏好文章的工具,以前看到来不及阅读的内容,也会往里面塞。为什么删? - 如果是公众号文章需要稍后读,直接就放进「浮窗」,更便捷。 - 如果遇到好文章,现在会选择导入到「Get笔记」,它还支持 AI 分析,体验更好。第二,Noted。这是一款录音软件,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一边录制、一遍做笔记,自动生成时间戳,方便日后回顾。为什么删? - 现在录音基本都用「豆包」解决,录制完会生成摘要和逐字稿。 - 要了解某块内容,还可以通过跟豆包对话,比如「从聊天中,整理下周计划」,得到想要的结果。第三,石墨文档。以前会经常用它来写东西,简洁舒适,还可以多人同步编辑。为什么删? - 现在这类工具太多了,如果要协作编辑,更多用腾讯文档、飞书文档。 - 而如果本地编辑,我更喜欢用「熊掌记」。第四,AnyDo。这是一款待办清单工具,以前很喜欢它的界面,每天写下计划,工作时逐条打勾,很有成就感。为什么删?现在基本上在 iPad 上的 GoodNotes 里写计划、写大纲,手写更有感觉。删除后,我也总结了跟它们道别的原因: - 大厂替代。大厂的产品功能更全,它们每次功能升级,都意味着一些小的软件被替代。 - AI 替代。有 AI 和没 AI ,完全是两种体验。 - 回归笨办法。比起敲字,手写会让思路被打开。这么一分析还挺有意思的:一方面追求效率,一方面又在回归笨方法。但两者并不矛盾,对于思路相关的,笨办法总是更有用,因为思路需要去激发,手写、交流、探索可以带来意外的惊喜;对于执行相关的,那就一定要快,而 AI 让操作变得越来越便捷。工具不断进化,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需要留白。快,让我们更高效地执行;慢,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。晚安。

曹将 2025-09-20 21:01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