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将
订阅
《PPT炼成记》作者,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。
曹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关注该公众号

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

^__^ 9 / 27
昨天公司组织了一场心理学讲座,老师分享了 11 个常见的认知偏差,它们会带来情绪问题。听完以后,我发现自己也经常陷入其中。整理了一下笔记,分享给大家。 1. 只看到负面:只关注某个负面细节,忽略其他积极方面,把整件事情都看成负面的。比如领导表扬了大部分工作,但指出了一个小错误,自己只记得批评,觉得自己「一无是处」。 2. 要么100分,要么0分: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,不允许有灰色地带。比如项目有一个细节没做好,就觉得整个项目做砸了。 3. 以偏概全:因为一次消极事件,就得出普遍性的结论。比如一次求职失败,就觉得「我果然不行,永远找不到好工作」。 4. 不相信自己:总是认为自己的成绩是侥幸。比如别人夸你做得好,你却说「只是运气好而已」,并且真的是这么想的。 5. 自我脑补:总是猜测别人对你有负面看法,没有实际证据。比如朋友没回复消息,就认定他对自己有意见。 6. 负面预测:没有依据,却武断地认为事情会变糟。比如还没开始演讲,就断定「大家一定会觉得我很差」。更可怕的是,最后如果真的演讲失利,就会进入「以偏概全」模式:我果然不适合演讲。 7. 别人很好,我很差:把自己的问题放大,把别人的问题缩小;把自己的优点缩小,把别人的优点放大。比如自己的小错误被放大成灾难,自己的成绩进步却被轻描淡写。 8. 「应该」:对自己或他人提出不现实的「应该」要求。比如「我没说但同事们应该知道我的需求」。这在新人阶段很容易出现,总是希望别人能照顾自己的需求,别人没做到时容易愤怒。 9. 贴标签:用绝对、负面的标签来定义自己或他人。比如「他这个人就这样」「我就是不擅长沟通」。一旦给自己贴上标签,以后就不会想要去改变。 10. 把情绪当做事实:把自己当下的情绪,误当成客观事实。比如有的人认为「我是个没人要的人」,其实只是有了一个「我很孤独」的情绪而已。 11. 都是自己的错:把各种问题过度归因于自己。比如团队没达成目标,觉得全是自己的错。为什么要了解这些认知偏差?老师说的话很到位:其实这些认知偏差,就像藏在我们思维里的黑洞,很难一下子彻底摆脱。但没关系 —— 当我们知道「哦,我现在的纠结,其实是陷入了 XX 偏差」时,就已经好了一半了。这份「了解」,就是我们对抗内耗的开始。晚安。
^__^ 9 / 25
因为运营公众号的原因,经常会有人找我咨询一些关于选择的问题。 有一次,别人说完以后,我马上给了两个建议,比如去新的地方,做新的尝试。 但明显感觉到,我说的时候对方有点心不在焉,互相都不是特别开心。 后来,和一位朋友聊起这件事,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有点意外: 很多人在求助时,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大致的方向。如果解决方案没有绝对的对错,那么最重要的,不是立刻给出答案,而是认真倾听,帮助对方下定决心。 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——倾听本身,也是一种解决方案。 此后,在很多场景中我都观察到了这个现象。 举个例子,别人抱怨「今天工作好辛苦」,这时最好的做法不是马上做分析,比如「其实你的工作没那么辛苦」或「跟别人比你已经很好了」。 这些分析往往没有意义,对方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情绪出口:是啊,现在工作越来越难做了!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:你的初衷是什么?是想帮对方解决问题,还是想表达自己? 有个朋友去找领导做绩效反馈,他的真实目的,是想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。但领导听完后,并没有回应这个核心问题,而是直接指出朋友哪些地方做得不好。 结果,他整个人都崩溃了,因为他感到对方并没有理解自己的关注点,只是抓住一句「昨天不太开心」,就联想到昨天的工作,并立刻指责了不足。 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有个原则叫「知彼解己」,核心就是:先理解别人,再争取让别人理解自己。 很多沟通的障碍,其实就是因为没听清对方到底在说什么,就急着输出观点和建议。这样一来,对方听不进去,你也很难被接受。 写到这里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职场逻辑:先构建关系,再解决问题。 我以前就犯过这种错误。 有一次跟一个同事聊预算,我一直在问「为什么」,比如「为什么是这个数」「为什么今年比去年高」。然后对方情绪越来越低沉,甚至说话中带有哽咽。 当时我自觉没错。后来看书才理解,「为什么」是一个带有攻击性的表达方式,他人听到后很容易就会进入「反抗」的状态。——这自然不利于解决问题。 所以,知彼解己,一方面是了解对方诉求,另一方面是创造一个好的沟通氛围,先建立信任,再解决问题。 晚安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曹将的AI工具箱(2025年8月版) 如何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? 如何打造个人知识体系?
^__^ 9 / 24
今天因为台风,居家办公。晚上和朋友聊,大家有个共同感受:今天的效率特别低。你肯定会说了:怎么可能?不用通勤,节省了上下班时间;也没人打扰,更容易静下来去做事。真的吗?分享一下今天的情况。早上8点半起床,然后洗漱,之后泡了麦片,9 点坐在工作台边,准备开工。但是,感觉家里特别闷,毕竟窗户一直关着。于是,去开窗通风,结果风太大,怕出什么事,又关上……好吧,就开始闷闷地办公。心情突然就有点不舒服。过了一会,接到了同事 A 的电话。刚开始只是聊工作,但过了一会,就开始聊其他的了。没有人监督,真的会一不小心聊开。又回到工作,同事 B 发来了一份要确认的文档。如果是往常,直接可以到会议室里快速过一遍。现在则是一遍遍看,然后文字发过去。发完后觉得没说清楚,又打了电话,又一不小心聊开了。到了中午,泡了一碗康师傅牛肉面。吃完后感觉没饱,再来了一碗,这一次吃撑了。躺在床上想睡觉,肚子太撑睡不着,又担心有人找,干脆就坐起来——看电视了……下午整个人昏昏沉沉的。一会回复消息,一会写文档,又回复,又写文档。断断续续,以前一小时能完成的,这一次花了半天时间才完成。中途感觉风好像变大了,又去窗台上看了一眼,然后不自觉玩了一会手机。就这样,到了傍晚。为什么今天效率这么低?甚至比平时周末的效率还低。我想了一下,原因有三个:第一,今天必须及时回复消息。其实正常上班时,或周末时,消息晚一点回复大家都理解。但是,居家办公时,如果晚回复,那是不是在摸鱼?可能别人不会这么想,但自己这关过不了。第二,自己确实有摸鱼的想法。听到居家办公时,自己确实有一种莫名的窃喜。毕竟这意味着弹性,弹性意味着想干嘛干嘛。所以,跟他人电话时,本来一两句可以说完的事,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十多分钟的通话。第三,变得更放纵了。早上比平时晚起了一小时,中午吃了两碗泡面,打乱了平时的节奏,自己的状态也没了平时的自律。这么想来,办公室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作场所,它有一种隐形的力量: - 工位就像一个开关,让人自然进入工作模式; - 面对面交流,逼着人言简意赅; - 周围人低头忙碌,构成了一种「集体气场」,让你不知不觉也进入快节奏。这些形式,其实在塑造一种节奏感:自律太难,还得依靠他律。而效率,很多时候正是节奏感的产物。晚安。
^__^ 9 / 22
刚工作时,我犯过一个错误。 有一次出差调研,我提前写了两页的访谈提纲,信心满满地交给师父。他看完后问了一句:有没有想过最后怎么汇报? 我愣住了:还没开始调研,怎么可能知道汇报什么?但又不敢反问。师父看我一脸新人样,也没多说,放我自己去跑。 两天调研,很辛苦,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访谈记录。 回到办公室整理时,才发现麻烦来了——这么多信息,到底怎么分类?干脆一股脑全塞进PPT里,想着「内容多也好,体现工作很辛苦」。 结果,汇报不到5分钟,就被问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:你到底在说什么? 那一刻,我才明白,当初师父为什么要问我:有没有考虑最后怎么汇报。他并不是让我提前「预设结果」,而是提醒我——要有一个最终呈现的框架。 在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,有一条是「以终为始」:在开始之前,先想清楚最终想要的结果。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陷入「很忙,但没成果」的状态?很多时候,是因为我们用「努力」来偷懒。 去调研、去访谈,这相对容易,毕竟在学校里做过很多次。 但提前思考汇报框架,就难多了——它需要去请教,需要被质疑,需要承受可能的拒绝。 于是,我们常常忙着「开始」——背很多单词、参加各种活动、被拉去帮忙做各种事。一年忙下来,好像很充实,却想不出有什么真正的收获。 如何做到以终为始? 另一位师父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一年做好三件事就够了。 决定你业绩和简历的,就那么几件事,比如完成了某个项目,创造了某个业绩。 而那些程序化的工作,只是基础,要么就用效率去弱化它,要么就用加班去弥补它。 ——重要的是,完成真正重要的事。 晚安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曹将的AI工具箱(2025年8月版) 如何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? 如何打造个人知识体系? 如何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(5600字干货) 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环境?(建议收藏)
^__^ 9 / 21
读研的时候,我开始了一个计划,叫做:深夜笔记。每天晚上写下当日的心得,可能是一条阅读笔记,可能是拍的一张画面,也可能是自己的某个感受。这些我都保存在了软件 Zine 上面。前两天在删除 App 时,我差点就删掉了它,还好「手下留情」。打开后,又看到了当时的一些记录。有一条是:如果我们只是想变得快乐,很容易。但我们想比别人更快乐,这很难。因为我们总是以为别人比我们快乐。——《社交点赞:想评论又无话可说的态度?》(中国新闻周刊) 13 年前只是觉得这句话有道理,现在见过太多人后,才真的懂了「别人的快乐未必是真的」。比如一个全职自媒体的朋友,他不开心的理由是:很怕自己的创意枯竭,怕明天同赛道又有新的厉害的人出现。比如一个在他们公司职位很高的人,她不开心的理由是:房子当初装修就不该让家里人决策,现在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。比如一个全球旅游的朋友,他不开心的理由是:每天都很慌,一方面因为现金流为负,一方面因为担心回来后无法找到以前收入相当的工作。比如一个看起来什么都无所谓的朋友,她不开心的理由是:找不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,每天过得浑浑噩噩。不开心好像是当下的一个通病:对环境不接受,对工作不喜欢,对自己不满意。每天陷入在愤怒、焦虑、烦躁的状态。工作时苟着,工作外宅着;网络上暴躁,网络外沉默。情绪可以突然高亢到热泪盈眶,也可以突然低落到心灰意冷。也有一些人看到了这种状态的机会。于是他们会主动去找到那些让人生气的理由,然后用图片、用视频去点燃你的情绪。因为让一个人快乐可能要 1 分钟,但让你愤怒只要 1 秒。你的情绪,也是他们的生意。昨天有朋友分享了他让自己不受影响的方法:既然外界的情绪干扰躲不开,不如主动给自己划一道防线。如下: 1. 不看弹幕。 2. 不看评论。 3. 不看热搜。 4. 不看热点点评。 5. 遇到轰隆隆音效的视频马上关掉。 6. 看书。 7. 看纪录片。 8. 看电影。他说,完整的作品会相对克制,点状的内容则多是情绪。既然自己的情绪不好,就减少外界的干扰。也是一个方法。晚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