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因为台风,居家办公。晚上和朋友聊,大家有个共同感受:今天的效率特别低。你肯定会说了:怎么可能?不用通勤,节省了上下班时间;也没人打扰,更容易静下来去做事。真的吗?分享一下今天的情况。早上8点半起床,然后洗漱,之后泡了麦片,9 点坐在工作台边,准备开工。但是,感觉家里特别闷,毕竟窗户一直关着。于是,去开窗通风,结果风太大,怕出什么事,又关上……好吧,就开始闷闷地办公。心情突然就有点不舒服。过了一会,接到了同事 A 的电话。刚开始只是聊工作,但过了一会,就开始聊其他的了。没有人监督,真的会一不小心聊开。又回到工作,同事 B 发来了一份要确认的文档。如果是往常,直接可以到会议室里快速过一遍。现在则是一遍遍看,然后文字发过去。发完后觉得没说清楚,又打了电话,又一不小心聊开了。到了中午,泡了一碗康师傅牛肉面。吃完后感觉没饱,再来了一碗,这一次吃撑了。躺在床上想睡觉,肚子太撑睡不着,又担心有人找,干脆就坐起来——看电视了……下午整个人昏昏沉沉的。一会回复消息,一会写文档,又回复,又写文档。断断续续,以前一小时能完成的,这一次花了半天时间才完成。中途感觉风好像变大了,又去窗台上看了一眼,然后不自觉玩了一会手机。就这样,到了傍晚。为什么今天效率这么低?甚至比平时周末的效率还低。我想了一下,原因有三个:第一,今天必须及时回复消息。其实正常上班时,或周末时,消息晚一点回复大家都理解。但是,居家办公时,如果晚回复,那是不是在摸鱼?可能别人不会这么想,但自己这关过不了。第二,自己确实有摸鱼的想法。听到居家办公时,自己确实有一种莫名的窃喜。毕竟这意味着弹性,弹性意味着想干嘛干嘛。所以,跟他人电话时,本来一两句可以说完的事,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十多分钟的通话。第三,变得更放纵了。早上比平时晚起了一小时,中午吃了两碗泡面,打乱了平时的节奏,自己的状态也没了平时的自律。这么想来,办公室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作场所,它有一种隐形的力量: - 工位就像一个开关,让人自然进入工作模式; - 面对面交流,逼着人言简意赅; - 周围人低头忙碌,构成了一种「集体气场」,让你不知不觉也进入快节奏。这些形式,其实在塑造一种节奏感:自律太难,还得依靠他律。而效率,很多时候正是节奏感的产物。晚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