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运营公众号的原因,经常会有人找我咨询一些关于选择的问题。 有一次,别人说完以后,我马上给了两个建议,比如去新的地方,做新的尝试。 但明显感觉到,我说的时候对方有点心不在焉,互相都不是特别开心。 后来,和一位朋友聊起这件事,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有点意外: 很多人在求助时,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大致的方向。如果解决方案没有绝对的对错,那么最重要的,不是立刻给出答案,而是认真倾听,帮助对方下定决心。 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——倾听本身,也是一种解决方案。 此后,在很多场景中我都观察到了这个现象。 举个例子,别人抱怨「今天工作好辛苦」,这时最好的做法不是马上做分析,比如「其实你的工作没那么辛苦」或「跟别人比你已经很好了」。 这些分析往往没有意义,对方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情绪出口:是啊,现在工作越来越难做了!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:你的初衷是什么?是想帮对方解决问题,还是想表达自己? 有个朋友去找领导做绩效反馈,他的真实目的,是想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。但领导听完后,并没有回应这个核心问题,而是直接指出朋友哪些地方做得不好。 结果,他整个人都崩溃了,因为他感到对方并没有理解自己的关注点,只是抓住一句「昨天不太开心」,就联想到昨天的工作,并立刻指责了不足。 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有个原则叫「知彼解己」,核心就是:先理解别人,再争取让别人理解自己。 很多沟通的障碍,其实就是因为没听清对方到底在说什么,就急着输出观点和建议。这样一来,对方听不进去,你也很难被接受。 写到这里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职场逻辑:先构建关系,再解决问题。 我以前就犯过这种错误。 有一次跟一个同事聊预算,我一直在问「为什么」,比如「为什么是这个数」「为什么今年比去年高」。然后对方情绪越来越低沉,甚至说话中带有哽咽。 当时我自觉没错。后来看书才理解,「为什么」是一个带有攻击性的表达方式,他人听到后很容易就会进入「反抗」的状态。——这自然不利于解决问题。 所以,知彼解己,一方面是了解对方诉求,另一方面是创造一个好的沟通氛围,先建立信任,再解决问题。 晚安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曹将的AI工具箱(2025年8月版) 如何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? 如何打造个人知识体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