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工作时,我犯过一个错误。 有一次出差调研,我提前写了两页的访谈提纲,信心满满地交给师父。他看完后问了一句:有没有想过最后怎么汇报? 我愣住了:还没开始调研,怎么可能知道汇报什么?但又不敢反问。师父看我一脸新人样,也没多说,放我自己去跑。 两天调研,很辛苦,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访谈记录。 回到办公室整理时,才发现麻烦来了——这么多信息,到底怎么分类?干脆一股脑全塞进PPT里,想着「内容多也好,体现工作很辛苦」。 结果,汇报不到5分钟,就被问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:你到底在说什么? 那一刻,我才明白,当初师父为什么要问我:有没有考虑最后怎么汇报。他并不是让我提前「预设结果」,而是提醒我——要有一个最终呈现的框架。 在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,有一条是「以终为始」:在开始之前,先想清楚最终想要的结果。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陷入「很忙,但没成果」的状态?很多时候,是因为我们用「努力」来偷懒。 去调研、去访谈,这相对容易,毕竟在学校里做过很多次。 但提前思考汇报框架,就难多了——它需要去请教,需要被质疑,需要承受可能的拒绝。 于是,我们常常忙着「开始」——背很多单词、参加各种活动、被拉去帮忙做各种事。一年忙下来,好像很充实,却想不出有什么真正的收获。 如何做到以终为始? 另一位师父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一年做好三件事就够了。 决定你业绩和简历的,就那么几件事,比如完成了某个项目,创造了某个业绩。 而那些程序化的工作,只是基础,要么就用效率去弱化它,要么就用加班去弥补它。 ——重要的是,完成真正重要的事。 晚安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曹将的AI工具箱(2025年8月版) 如何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? 如何打造个人知识体系? 如何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(5600字干货) 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环境?(建议收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