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个新词「力工」,意思是出卖体力换钱,包括但不限于送外卖、跑代驾、打螺丝。这个词带有点侮辱性,但很多人进入这些工作的时候,是带有一丝憧憬的:只要我玩命干,早上五点起床跑外卖,晚上十点跑代驾,终归是能翻身的。但现实很悲哀,靠体力赚钱,是很难很难翻身的。靠体力赚钱,这是最底层、回报最少的赚钱方法,完全是靠出卖时间体力赚钱,看起来干得越多赚得越多,但是人的精力体力都是有限的。有这么几个原因:首先,体力劳动付出的脑力最少,因而不具备差异性,全社会提供了大量同质化的体力劳动,因此溢价不高。其次,体力劳动赚钱是线性的,但是生活成本增速不是线性的。你在青壮年时期,每年赚钱增速都差不太多,但是生活成本、房价、教育、医疗,这些的增速不是线性的。第三,当下分配格局中,马太效应非常明显,往往是强者更强,弱者更弱。大量既得利益者,盘踞海量财富,构建了收入壁垒,比如打造平台收中介费,打造大公司赚底层员工的剩余利润,拿相关牌照赚垄断的钱……你会发现,虽然出了大力,生活境遇也有所改善,存款可能也在增多,但是总有一道无形的天花板,隐隐约约在前头拦着你,让你继续沿着力工的老路走,只能线性增加存款,但如果到了一定年龄,收入就只会下滑。自古以来的现实就是,收入分配,对力工阶层从来都不友好。但这并不代表,力工阶层没有翻身的希望,因为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奖励,能思考、能放大、爱表达的人。想要多赚钱,要做的不是增加「力工输出」,而是想办法学习、思考、放大。有些人可能会说,你这种想法太傲慢了,我要有这个脑子,怎么会当上工地民工;我一个保洁阿姨,连手机都不会用;我要是能吃的了学习的苦,怎么会来打螺丝……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,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。实际不管是民工,还是保洁、外卖员、快递员,都有不少人靠自己的努力,赚到了一笔客观的财富,起码不比白领少。对于这些朋友来说,赚钱的路径应该是这样的。第一步,做好信心建设,不要觉得自己啥啥都不行,只能靠出力赚钱。第二步,根据自己的赛道,找到流量竞品。第三步,模仿竞品发内容。第四步,多试错,多学习,发掘适合自己的赛道。第五步,开发自己的产品模式,和收入模型,靠流量赚钱,不再只算计时工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