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个感受越来越明显:很多朋友,其实并不擅长提一个“真正有用的问题”。下周,我的私董会就要正式开班。这几天在做一些准备,回顾此前私董会中的一些问题。每次私董会一开始,我都会用一段专门的时间,分享“如何提问”。为什么一定要这样?因为经常听到两类“没法讨论”的问题:一类是“太大的问题”。比如:刘老师,你对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发展怎么看?这类话题,我也许确实有一些看法,但这咋答呢?真敞开了说,没个三天三夜说不完。写一本书可能都不够。但其实你关心的,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。另一类是“太虚的问题”。比如:现在离职率这么高,如何留住优秀人才?这种空泛的议题。只能总结出一些抽象的原则,一旦开始,那就不是讨论了,而是越扯越远。那应该怎么提问呢?其实就是两个字:具体。具体的场景、具体的情境、具体的任务、具体的难题。举个例子:我公司的创始元老,能力已经明显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阶段了。占着很高的位置、拿着不低的股份,却做不出相应的贡献,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。后来者觉得不公平,怨声载道,真正优秀的伙伴可能会被逼离开。我该怎么办?我创业有一个很伟大的理想与情怀。但残酷的市场数据告诉我,用户真正愿意买单的,是一些我觉得很“俗”,根本看不起的功能。公司要活下去,就得拥抱这种“平庸的成功”,但又不想放弃心中的理想。我该怎么办?我的技术主管上周五提了离职,加工资给股权都没用。我不懂技术,他对我非常重要。他走了,核心产品的研发会受到重创。我该怎么办?具体的问题,会把人代入具体的场景,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发散。更重要的是,在私董会这样的场景下,只有具体,才能讨论。就拿“技术主管离职”的例子来说,问题一具体,大家就能追问下面这些问题:他是哪年加入的?你给他多少工资,多少股份?他离职以后准备去做什么?他家庭情况如何?有没有孩子?是不是本地人?家住的远不远?他是个怎样性格的人?他有没有创业的心愿?他的成就感来自什么地方?你看,一具体,就深刻。只有讨论真实问题,才能挖出背后的真实原因,做出真实改变。希望这个提问的心法,可以对你有所启发。我的“刘润私董会”,目前还剩最后几位学员名额。如果你对这种形式感兴趣,欢迎查看下面这篇文章了解详情,并联系我的同事。期待你的参与。《公司最大的天花板,永远是老板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