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发现了吗?凡是催你做决定的,基本都有猫腻。当有人用“来不及了!”逼你做决定时,请一定记住这六个字:越催,越有问题。我列了几个最容易有猫腻的场景,下次遇到,一定要先深思熟虑。 一、催你掏钱的。理发店、健身房一般会追着你办个年卡或者三年卡,美其名曰“今天活动最后一天”,“不买就没了”。潜台词是:你赶紧跟我锁死,以后消费都得来我这儿。结果回家后仔细比价,发现根本不值。直播间的“最后三单”,也是通过制造稀缺的套路,逼你当场做决策。记住,催你冲动消费的,往往藏着虚高的价格或瑕疵的品质。值得的投资的东西,经得起斟酌,急着让你付钱的,往往有水分。 二、催你签字的。这一点一定要注意!招聘公司催你签合同:“后面还有几十人等着”;装修公司催你确认方案:“工期不等人”...小心了,这种八成是合同里有猫腻,可能是模糊的责任条款,也可能是苛刻的付款条件。血泪教训:字签下去容易,想要反悔就得剥层皮。 三、催你从众的。 一般是想拉你分摊风险,比如:"大家都同意了,就差你了"。这样的说辞意味着潜在的风险正在被集体分摊。记得之前暴雷的某某理财产品吗?其实都用这种套路,给你展示“多少万人都卖了,你再不买就截止了”,目的就是用从众心理操控你。明智的决策者都明白,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。催你盲目跟从的,往往是要你共同承担后果。四、催你破例的。想让你帮忙的人,一般是深思熟虑后,不得已而为之。而在这件事上催你,往往想要拖你下水。“就这一次,通融一下”、“特殊情况,先办后补手续”。等出了事才发现:“就这一次”变成了把柄,“特殊情况”让你一起受处分。更有甚者要借钱的,只说“信兄弟,我不能告诉你啥事,但肯定马上还”。不让你多问的,往往根本没有还款计划和能力。 所以,请记住三个应对法则:①设置缓冲期:比如“我明天回复你”;“我需要与家人商量一下再答复”等等,给自己留出思考时间,能避开90%的冲动决策。 ②追问细节:“具体需要什么时候?”、“能否提供书面说明?”催你的人越是说不清,越要问明白,你会逐渐清晰自己的想法,秒懂里面的猫腻。③相信直觉:感觉不对劲的时候,慢下来,真正重要的事,不怕多等一会儿。在追求速度的时代,最有力量的往往不是快,而是稳。学会在催促中保持清醒,就避开了人生大多数的坑。越催越要慢三拍,与君共勉!

MBA智库 2025-11-17 12:10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