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在网上看到,诈骗的几个常见手法,想起来几年前有个新闻很出名,就是清华有个教授,被电信诈骗了 1760 万,刚得到的卖房款,当天就全部被骗走。当时有一个热搜,就是为什么清华教授这么聪明的人,还会被骗这么多钱?实际上越是聪明的人,越容易被诈骗,甚至还有不少是很简陋的骗局。昨天有篇文章就说,10 年间 47 家公司骗走了 2.3 万亿,每个受害者平均损失 47 万,这些骗局,往往有这么几个典型特征。 01 嫁接热点,用故事驱动。有些热点事件,是全国人民都知道且关心的,把诈骗包装在热点故事里,很容易立即被大众接纳,消除警惕心理。比如俄乌战争刚开始的时候,我有个亲戚就差点被骗,那个项目说中俄有战略关系,但国家不好公开支持俄罗斯,所以整了个民间公司,来吸纳存款援助大鹅。这个故事虽然是假的,但能够自圆其说,很多对大鹅持有同情立场的人,就会买单。 02 推出权威,自动背书。大家可以去回顾各种骗局,最开始时骗子都会拉一个「权威人士」出来站台背书。因为大多数人一听到「高层」「权威」「退休老干部」,就会觉得这件事非常可信。我有个同学当年差点进入诈骗团队,就是因为这个公司对外宣传,是有一大批退休的老干部、老将军,集体投资建立的公司,有很多不可言说的利益。大家一定要警惕,任何没有完全言明的东西,不好表明身份的退休干部,不可言说的的某领导二代,大概率是不存在的。 03 利用社会财富热点。你会发现骗子很会搭便车,他们会把一些社会上大热的财富热点,拿来包装成自己的项目,比如中金讲新能源,诺亚讲海外资产,恒大讲房地产投资,全都是社会热点。这些「热点」项目,让那些想发财但没有门路的人,犹如久旱逢甘霖,不用拉就上车了。 04 有信息优势。很多骗局,在骗你入局的时候,会铺天盖地的宣传,各种大佬站台,各种高端场所发布会,官方媒体报道……心理学上有种纯粹接触性假设,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经常见,甚至对方都不需要说什么,就会对对方产生好感,天然就会消解你的防备心。 05 先送小利,引诱上钩。很多诈骗分子,会在骗你之前,提供很小的一些利益,比如给老人送鸡蛋、免费旅游,这会极大消解你的警惕性。查理芒格在误判心理学中讲过,越是善良、聪明的人,越有一种「绝对公平」倾向,就是拿了别人的东西,就会想尽办法回报对方,滴水之恩涌泉相报。实际上人家就是用这个滴水,换你涌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