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果往往是:你讲得口干舌燥,但对方一脸平静。为什么?因为别人不是你,他的脑子、经验、动机都不一样。说服这件事,失败率极高。但其实这事儿有方法,而且可以训练。多数人以为,说服成功就是“对方照做了”。错了。这个标准太高。行动有太多外部条件——他有没有时间?有没有资源?当下是不是合适?这些变量,都与你的说服无关。那什么才是说服的真正终点?心理认同。就是让对方心里多了一个“能理解、能接受”的选项。他嘴上可能还不松口,但只要你的想法在他心里种草成功,说服就有了真实效果。怎么做到心理认同?三步法:定义议题、共识标准、应用标准。比如,你朋友说:“我拖延癌,没救了。”你要让他相信,拖延可以解决。第一步,定义议题你可以说:“拖延是症状,是症状就能治,对吧?”他想想:“有道理。”你接着说:“拖延是情绪调节问题,跟个人价值无关。只要找到原因,就有办法改善。”第二步,共识标准你继续:“那咱们得问,拖延的原因能不能识别?识别不了就没辙,识别得了就有办法,对吧?”他点头。你说:“其实专家已经能识别很多问题来源了——完美主义、回避焦虑、能量低、目标模糊。找到这些,就能有针对性地处理。”第三步,应用标准你再问:“找到原因,有没有有效的方法呢?”他开始好奇了。你说:“有啊。最差目标法、烂尾楼清理法、死线提前法,都是针对不同原因的有效办法。说明拖延可干预、可改善。”三条链跑完,你总结:“所以,拖延不是性格问题,是结构问题。结构问题能定位,定位清楚就有办法。所以拖延症能解决。”他大概率会说:“嗯,你说得有道理。”这就是心理认同。说服,到达终点。在这里,还有两个小提醒:第一,没有信任,逻辑进不去认知链靠逻辑跑,但得靠信任来供电。如果对方觉得你在“赢他”,认知链立刻崩塌。别说“让我解释”,而是“咱们一起看看”。一旦对方不同意某个节点,立即回滚,解决了卡点才能向下走。说服是合作,不是对抗。第二,说服能让人看清,也能被用来操控。怎么区分?问自己:这段关系让我更自由,还是更依赖?我做决定时,是否仍能独立思考?对方是否允许我质疑?只要有一条答案是“否”,就已经越过了健康说服的边界。以上内容来自得到线下精讲课《做课的方法》,除了“说服术”以外,这门课还有很多实用的技能模块,欢迎加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