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辑思维
订阅
每天一段罗胖的60秒语音,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。 关注罗辑思维,我们一起终身学习。
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关注该公众号

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

^__^ 11 / 24
结果往往是:你讲得口干舌燥,但对方一脸平静。为什么?因为别人不是你,他的脑子、经验、动机都不一样。说服这件事,失败率极高。但其实这事儿有方法,而且可以训练。多数人以为,说服成功就是“对方照做了”。错了。这个标准太高。行动有太多外部条件——他有没有时间?有没有资源?当下是不是合适?这些变量,都与你的说服无关。那什么才是说服的真正终点?心理认同。就是让对方心里多了一个“能理解、能接受”的选项。他嘴上可能还不松口,但只要你的想法在他心里种草成功,说服就有了真实效果。怎么做到心理认同?三步法:定义议题、共识标准、应用标准。比如,你朋友说:“我拖延癌,没救了。”你要让他相信,拖延可以解决。第一步,定义议题你可以说:“拖延是症状,是症状就能治,对吧?”他想想:“有道理。”你接着说:“拖延是情绪调节问题,跟个人价值无关。只要找到原因,就有办法改善。”第二步,共识标准你继续:“那咱们得问,拖延的原因能不能识别?识别不了就没辙,识别得了就有办法,对吧?”他点头。你说:“其实专家已经能识别很多问题来源了——完美主义、回避焦虑、能量低、目标模糊。找到这些,就能有针对性地处理。”第三步,应用标准你再问:“找到原因,有没有有效的方法呢?”他开始好奇了。你说:“有啊。最差目标法、烂尾楼清理法、死线提前法,都是针对不同原因的有效办法。说明拖延可干预、可改善。”三条链跑完,你总结:“所以,拖延不是性格问题,是结构问题。结构问题能定位,定位清楚就有办法。所以拖延症能解决。”他大概率会说:“嗯,你说得有道理。”这就是心理认同。说服,到达终点。在这里,还有两个小提醒:第一,没有信任,逻辑进不去认知链靠逻辑跑,但得靠信任来供电。如果对方觉得你在“赢他”,认知链立刻崩塌。别说“让我解释”,而是“咱们一起看看”。一旦对方不同意某个节点,立即回滚,解决了卡点才能向下走。说服是合作,不是对抗。第二,说服能让人看清,也能被用来操控。怎么区分?问自己:这段关系让我更自由,还是更依赖?我做决定时,是否仍能独立思考?对方是否允许我质疑?只要有一条答案是“否”,就已经越过了健康说服的边界。以上内容来自得到线下精讲课《做课的方法》,除了“说服术”以外,这门课还有很多实用的技能模块,欢迎加入。
^__^ 11 / 21
邻居老王,孩子成绩中等,想让孩子上个好点的培训班。一年大几万,咬咬牙能出。但他一算:就算上了培训班,孩子也未必能考上好大学。这钱还不如省下来,以后给孩子用。这样的家庭不是个例。现在很多家长开始算经济账,觉得教育投资不划算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限制孩子的,真的是钱吗?很多时候,父母的见识,才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。两个认知误区,正在耽误孩子:误区一:只算经济账,看不到教育的长远价值有些家长把教育当成投资理财,计算回本周期。可教育给孩子的,是更宽的视野、更多的选择、更强的适应力。这些东西,能用钱衡量吗?而有些家长,虽然只有初中甚至小学学历,但是靠辛苦工作把孩子都送上了大学。他们不懂什么教育理论,但明白一个道理:教育不是为了挣大钱,而是让孩子有机会过自己想过的生活。误区二:过度干预孩子选择,剥夺自主权今天很多父母,不但干涉孩子的职业发展,还干涉孩子的婚姻。从选专业、找工作到找对象,全都要按父母的规划来。结果呢?孩子要么顺从父母,从此失去自我;要么和家庭闹翻,两败俱伤。那些走得最远的人,往往来自尊重孩子选择的家庭。他们的父母通情达理,让孩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。观察那些最终走得很远的孩子,他们的父母都有这样三个特点: 1. 为孩子教育提供便利,但不过度干涉选择这些家长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,但不会替孩子做决定。孩子想学什么、想做什么,他们会支持,而不是强行规划。教育是让孩子有更多选择,而不是让父母替孩子选择。 2. 尊重孩子意愿,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越是让孩子过自己想要生活的家长,子女后来的发展就越好。越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发展的人,后来发展得反而最不好。为啥?因为人只有为自己而活,才会有真正的动力。被安排的人生,再好也是别人的。 3. 自己是孩子的榜样,而非只会说教很多优秀孩子的父母,早年都吃过些苦,后来通过努力改变了生存状况。而他们的孩子早年也跟着吃了苦,同时继承了父母肯努力的特点。父母的见识和格局,决定了孩子能看到多远的风景。关于教育,咱们得到的吴军老师颇有心得,如果你也有关于教育的困惑,欢迎点击下方链接,预约11月25日11点吴军老师的直播,给你讲讲《AI时代的5个教育方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