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WhatYouNeed
订阅
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。
我要WhatYouNeed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关注该公众号

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

^__^ 9 / 01
众所周知,i人三大酷刑:自我介绍、当众被点名、婚礼上说誓词。 谁也逃不过「自我介绍」。那是一张社会默认的,每到一个新环境都必须递出的名片。 但过去,这张名片的内容,写的不全是我自己。 小时候,我总把自己套进讨人喜欢的模板里——听话、爱学习,那也是父母一贯介绍我的方式。父母介绍的,是他们眼中的我。 在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把「自我介绍」的权力让给父母,我好像是我人生里的「配角」。 想起小帕在听完王小利说:「这个世界是围着我转的,但是我没有证据」后感叹:「王小利和自己是自己人,我好想成为这样的人。」 我第一次有把自己当成「自己人」的时刻,是在大学入学之后,在众多的社团里穿梭,最后站在滑板社面前,没有问任何人的意见。 自己说话算数的感觉可太好了,重新夺回「自我介绍」的权力,向世界的外墙粘贴属于我身上的标签。 我是谁这个问题,有时候很难回答。只有在一次次做做决定,做选择的过程里,发现自己。 又是一年开学季,即将迎来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。无论你是刚进大学,还是已经毕业多年,那个终于从别人写的剧本逃出来的时刻,你一定还记得吧。 陪伴我们人生成长的优酸乳,推出了可以咀嚼的嚼柠檬,当你成为主角时,想为你定格「开学主嚼」时刻。 我们想邀请拥有了对自己人生绝对话语权的你,尝试或者回忆:当你成为「开学主嚼」,你是如何介绍你自己呢?你在哪一刻,觉得自己成为主角? 可以介绍你身上最显著的一个标签;可以聊聊最近沉迷的事;可以分享最有「我」的风格的一件事;你给自己的开学人设是什么? 你不用写得太完美,甚至可以有点「奇怪」,比如: 我,是马路杀手,日均步数15000,走遍大学里的每一条路。 我,是街舞踩点王,不仅能精准卡上节拍,还能稳稳踩点进课室。 最好能附上一张能代表你这段自我介绍的图片,来定格这个第一次真正当上「主嚼」,真正意义上由你自己做主的时刻。可以是你开学第一天的ootd、第一次公开你的兴趣爱好,抑或是跟室友第一次见面的搞怪合照。 这是我们跟优酸乳共同发起的「当你成为开学主嚼」的自我介绍征集,优酸乳作为一个始终关注年轻人成长的品牌,愿你在这个真正成为「主嚼」的人生阶段,为你提供一份仪式感,陪你记录每一个自信、坚定的瞬间。 选中的同学即将会获得我们提供价值100元的开学基金,请在评论区留言,期待你们的「主嚼」故事。
^__^ 8 / 22
上个周五,我给领导发去了停薪留职的申请。 我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超过负荷才想暂停工作的,相反,是因为没活可干。 这一年,我是被没收了表达欲的无能编辑,经常陷入崩溃。有时走在路上,以为自己会像那种「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」短视频,在十字路口崩溃大哭,结果成年人的脸面大过天。只是回到家,把自己埋到被子里,喊了几声。 为了不吵到邻居,我特地打开录音,方便事后回听,这个声量是否在能接受的范围内。 一边回听一边想,这跟姜潮落泪自拍有什么区别啊。 上一份工作离职时,我写的理由是,意识到自己无法在光鲜的上海定居。漂泊不定的状态下,没有足够的底气向爸妈坦白自己性少数身份。得趁早找一个合适的城市长期发展,于是来到广州。 那是 23 岁的青涩想法。现在,我 28 岁,马上满 29,虚岁 30,计划中的底气没有成型,反而越发厌倦广州没完没了的电动车与阵雨。 也到了一个不得不再次加入家庭叙事的年纪。打视频时,妈妈抱怨超市的工作让她每天补货到腰酸背痛。我爸也说,谁叫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呢? 爸妈是淳朴善良的上一辈人,为了儿子攒钱买房结婚,这样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「任务」卖力劳作着。就算我再三强调,我不结婚,不需要也不希望你们为我吃没必要的苦,视频那边,他们也只是笑笑,说总要考虑下的。 有时会想,会不会完成这样的任务,是他们在父母身份上的自我认同。 身为任务的一部分,我没法课题分离,也害怕出柜会破坏了当下的和睦氛围。有时还想,真的要出柜吗,又何必让他们跟着承担这份后果。一切因而陷入僵持。 在这样的停滞中,我迫切想做好工作,来向他们呈现一种比结婚生子更有前景的生活。但越是急功近利,工作越止步不前。 情绪积压到临界点时,我提交了停薪留职的申请。 朋友给我 AI 算命,说你要到 40 岁事业才会有突破性进展,30 岁注定颠簸不平。我怀疑这是 AI 给所有来算命的 30 岁下达的判决。颠簸的人才来求安慰,顺遂的人只信自己。 无论怎样,我想起笔记里的一段话:「我们努力学习,努力工作,努力去爱,所拼来的未必是那快乐的片刻,而是在快乐不出现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里,休息的权力。」 如果无法前进,那我祈求休息。 当然,请假的事也跟爸妈说了。不出意外的:「找个女朋友,有压力就有动力。」 好意我心领了爸爸,但这句话我还是要怼回去的。
^__^ 8 / 19
独居的第三个月,感受从一盏台灯开始。 我一直都对家里很不满意,听博主们分享,要用不同的台灯,让家产生层次感。 我买过许多台灯,却很少用它们,台灯的光线不够两个人在家里晃荡。直到单身了,才发现一个人不需要那么亮,大部分时候,一盏台灯就够。一个人生活最大的变化,就是不会再有对人的期待,但同时对生活的期待又变得很多。 以前一起吃饭听播客,心里会忍不住期待对方能与我有一样的共鸣。 两个人当然很好,有商有量,有人偏爱。但爱也会生出歉疚,哪怕对方不需要。 你无法不考虑对方的感受,就按照心情要求见面或者分开。但对朋友就容易许多,周三约了西瓜来家里吃饭,周五就反悔说别来了。 和朋友们三周一大见,吃丰富的外卖,或者谁家寄来的特产,玩 Switch 的跳舞游戏,发明创造性的生活,尽管它短暂易逝,却很适合不用日日见面的友谊。 而轮到自己一个人时,就拥有了另一种期待。 收到朋友寄来的辣椒粉的那天,我原打算吃青椒炒土豆,最后做了一份炸土豆配辣椒粉,一份青椒土豆,一整餐碳水配碳水,感到一种任性的幸福。 以前高中有个暑假,去小姨家帮忙做饭,偶然发现青椒炒白菜很好吃,连着两餐做了炒白菜和汤白菜,小姨说下次不用这么做了,一个菜一种做法就可以,我觉得好遗憾,都很好吃,为什么只能选一个。 人确实不能既要又要,但可以今天要这个,明天要那个。 我要过爱,往里面注入期待,承担爱的责任。后来「完全我」的欲望,高过了爱的欲望,我就选择独自生活。 我买来一块小黑板,往上面填满打算要看的片单,却也不用完全遵从,因为没有和谁约定,也无人监督,中间就偷偷改掉了一部。 我不期待谁和我有共感,一个人端着一碗辣椒炒玉米,用MUJI买来的,说是可以把盘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勺子,一口一口地坐在电视机前吃饭。 生活波折不断,回南天猫包臭了,我拿去浴室洗,没地方晾就搁在马桶盖上,不会妨碍到任何人。新家的空调是电费杀手,就买来一个风扇,走到哪抬着它去哪,不开摇头模式。 因为没人说话,也不怎么和人聊天,夜晚会默默趴到床上看书,抬起小腿让风扇吹到脚底板,同时吃一颗大大的西红柿,像在日剧《小森林》里。 生活里有很多想被抱抱的烦恼,但因为选择独自生活,也就只好一件一件地去处理它们,在处理的过程中,发现了日子的趣味。烦恼会变成具体的行动,生活因此漂亮亮的。